資源中心

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智能化实践

在线阅读 下载PDF
摘要 伴随科技领域的快速革新,智能技术在工程现场安全管控中的应用已成为重要发展方向。本文系统探究了工程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的智能化实施路径,剖析了智能化安全管控的现实需求,阐述了主流智能技术类型及其在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模式,并结合实际项目案例说明智能化实践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,同时对未来智能安全管理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。研究旨在为提升工程现场安全管理效能、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。
DOI  
作者 郭涛 天津建华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 
機构地區 天津 300074 
關鍵詞 施工现场;安全管理;智能化实践 
分類 工程管理 
  • 參考文獻

[1] 焦怡雪, 杨鹏, 王佳, 等. 智慧工地背景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及应用[J]. 施工技术(中英文), 2023, 52(13): 92 - 97.

[2] 李忠富, 王静. 基于物联网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研究[J].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, 2016, 33(3): 96 - 100.

[3] 董军, 吴涛, 胡振中, 等.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识别研究进展[J]. 施工技术(中英文), 2021, 50(14): 1 - 7.

[4] 韩豫, 张凌, 朱洲, 等. 基于BIM和GIS集成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[J].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, 2015, 32(4): 71 - 76.

[5] 周志鹏, 王广斌, 谭丹. 基于信息化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[J]. 工程管理学报, 2014, 28(6): 40 - 45.


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智能化实践

郭涛 天津建华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

天津 300074

摘要:伴随科技领域的快速革新,智能技术在工程现场安全管控中的应用已成为重要发展方向。本文系统探究了工程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的智能化实施路径,剖析了智能化安全管控的现实需求,阐述了主流智能技术类型及其在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模式,并结合实际项目案例说明智能化实践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挑战,同时对未来智能安全管理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。研究旨在为提升工程现场安全管理效能、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。

關鍵詞:施工现场;安全管理;智能化实践

一、引言

工程现场的安全管理一直是建筑行业很关注的重点。过去的管理方式主要靠人工巡查和经验判断,但这种方法有不少问题,比如效率不高、判断容易出错,而且反应不够及时。现在建筑工程越做越大,施工技术也越来越复杂,老办法已经不太能满足实际需要了。这时候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办法,像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计算机视觉这些技术结合起来,能对现场人员位置、设备运行、环境状况这些方面实时收集信息,提前预警问题,帮助做出更聪明的决策,这样安全管理的效果能更好,事故风险也会降低。

二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智能化的必要性

(一)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局限性

过去工程现场的安全管理主要靠人工检查和监督。这种方式有好几个缺点:人工巡查的时间和范围有限,很难做到全面、实时的监控;安全监管人员经验和能力不一样,检查隐患的时候可能判断出错;人工记录和统计安全数据的流程速度比较慢,还容易记错事,对及时准确分析安全情况不太有帮助。

(二)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

现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,工程越做越大,施工工艺也越来越复杂,现场的安全风险跟着变多了。同时,行业对施工效率和质量的要求也更高了。智能安全管理能实时监测现场情况,准确预警问题,及时处理隐患,保证施工顺利进行,这样施工效率和质量都能提高。另外,用智能管理还能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,符合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。

(三)国家政策的推动

国家很重视建筑施工安全,出台了不少政策法规,明确要求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,提高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。比如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的文件里就提到要推广智能技术应用,打造智慧施工场景,提升现场安全管理的效果。这些政策让建筑企业更积极地去探索智能安全管理的具体做法。

三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常见的智能化技术

(一)物联网技术

物联网技术主要靠各种传感器、RFID这些设备,把现场的人员、机械、材料和网络连起来,实现信息的实时收集、传送和共享。在工程安全管理里,物联网能用在人员定位、设备状态监测、环境数据采集这些地方。比如说,在安全帽里装定位模块,能随时知道作业人员在哪,要是有人进了危险区域,系统马上会报警;在施工机械上装传感器,能实时看设备的温度、振动这些数据,设备有问题的话,系统会马上通知维修人员来处理。

(二)大数据技术

大数据技术就是收集、存储、分析和深入挖掘大量数据的方法。在工程现场安全管理里,大数据能把各种安全相关的数据整合起来分析,找出里面的规律和趋势,给安全管理决策提供帮助。比如,分析以前的安全事故数据,可以找出事故的主要原因和发生规律,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;实时分析作业人员行为、设备运行这些数据,能提前发现可能的安全隐患,及时预警处理。

(三)人工智能技术

人工智能技术就是让计算机能像人一样学习、推理、做决策的技术。在工程现场安全管理里,人工智能可以用在自动识别安全隐患、分析作业人员行为这些方面。比如说,用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分析监控视频,能自动发现没戴安全帽、违规操作这些不安全行为,马上报警;建个人工智能模型,还能预测现场的安全风险,给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。

(四)计算机视觉技术

计算机视觉技术就是让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来理解、分析场景的技术。在工程现场安全管理里,这个技术可以用来实时监控现场和排查安全隐患。比如,在现场装摄像头,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分析监控视频,能随时看人员和设备的情况,发现隐患和违规行为;用无人机巡查现场,拍高清照片和视频,还能全面检查场地地形、建筑结构这些情况。

四、智能化技术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

(一)人员安全管理

1. 人员定位与考勤管理

用物联网技术,在作业人员的安全帽、工作牌这些地方装定位模块,就能实时追踪人员位置,管理考勤记录。通过人员定位系统,管理人员能随时知道作业人员在哪,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快速找到人救援。另外,考勤系统还能自动统计出勤数据,让考勤管理更高效准确。

2. 人员行为分析与预警

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分析现场监控视频,能识别作业人员的行为。要是发现有人没戴安全帽、没正确用安全带或者违规操作,系统会马上报警,提醒管理人员来处理。另外,分析作业人员的行为数据,还能了解他们的习惯和安全意识,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做安全培训,加强安全意识。

(二)设备安全管理

1. 设备状态监测

一、设备运行监控

在施工机械上安装各类传感装置,像温度感应模块、振动监测探头、压力检测元件这些。通过这些装置,能实时跟踪设备的运行情况。一般来说,会利用物联网技术搭建数据传输通道,把设备的运行参数传到项目管理办公室的电脑或手机端,方便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设备的工作状态信息。要是设备运行时出现异常数据,系统会马上启动预警机制,通知维修人员尽快处理,避免因为设备故障引发安全问题。

2. 设备维护管理

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,对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。通过这些分析,能评估设备出现故障的可能性,还能估计设备还能用多久。根据设备当前的运行状态和过去的维护记录,制定比较合理的设备维护计划,实现提前维护的目的。同时建立设备维护管理平台,详细记录设备的保养情况和维修记录,给管理人员提供方便的查询统计功能。

(三)环境安全管理

1. 环境参数监测

施工区域一般会安装各种环境监测设备,像空气质量检测仪、噪声测量仪、风速监测仪这些。这些设备能实时收集现场的环境数据。借助物联网技术搭建数据传输链路,把监测到的环境数据传到项目指挥部的监控屏幕,方便管理人员随时了解现场的环境状况。如果环境数据超过安全标准,系统会立刻发出预警,提醒施工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。

2. 灾害预警与应急处理

把气象预报数据、地质监测信息等多种数据汇总起来,再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算法,对施工区域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和预警。比如说遇到暴雨、大风这些恶劣天气的时候,系统能提前发出预警,指导施工人员做好防范准备。同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,要是发生安全事故或自然灾害,系统能快速调出应急救援方案和相关资源信息,能明显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。

4.4 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  

4.4.1 安全风险评估  

通过融合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,对施工现场多维度安全数据开展深度分析与数据挖掘,构建安全风险评估模型。综合考量作业人员状态、设备运行状况、环境参数指标等要素,综合评定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等级。根据风险等级结果制定差异化安全管理策略,实现对安全风险的精准管控。  

2. 安全预警  

依托安全风险评估结论,融合实时监测信息建立分层级预警机制。当现场安全风险值超出预设预警阈值时,系统将即时触发警报提示,推动管理人员启动对应处置措施。安全预警设置分层级分类架构,针对不同预警级别匹配差异化应急响应预案,有效提升了安全管理的时效性与针对性。  

五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智能化实践案例分析  

(一)案例背景  

某大型建筑项目呈现作业范围广、建设周期长、施工工艺复杂等特点,涉及多家参建单位及规模庞大的施工人员群体。为有效提升现场安全管控效能、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,项目实施主体引入智能化安全管理体系。  

(二)智能化系统的应用情况  

1. 人员管理方面  

项目构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人员定位与行为分析系统。通过在安全帽内部内置定位装置,实现施工人员位置实时定位与考勤管理功能。同时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现场监控画面进行智能分析,实时识别并纠正施工人员的不安全作业行为。  

2. 设备管理方面  

在施工机械设备上配置多种传感装置,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运维管理。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评估设备故障发生可能性及剩余使用周期,制定科学维护计划,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。  

3. 环境管理方面  

在施工作业区域部署环境监测设备,对空气质量、噪声强度、风速等环境参数开展动态监测。当环境指标超过安全临界值时,系统即时发出预警提示,引导施工人员采取防护措施。同时整合气象预报数据实施灾害预警,有效提升了自然灾害应对能力。  

4. 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方面  

构建安全风险评估模型,对现场安全风险实施动态评估。根据评估结论动态优化安全管理策略。同时构建分级预警体系,当安全风险数值超出预设阈值时,系统即时触发警报并通知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置。  

(三)实践成效  

智能化安全管理体系的应用有效提升了项目安全管理水平。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,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操作规范性均获得显著提升。此外,系统应用有效提高了安全管理效率,降低了人工巡检工作强度,为项目有序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六、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 

(一)集成化与一体化  

未来,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智能系统会朝着集成化、一体化方向发展。不同智能技术会进一步融合,不仅能共享数据,还能一起运作。像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这些技术,通过融合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智能安全管理体系,实现对施工作业现场多方面、各层级的安全管控。  

(二)智能化决策支持  
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,智能化决策支持会成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。智能系统不只是能及时发现和提醒安全隐患,还能利用大量历史安全数据和经验,给管理人员提供更合理的决策建议。比如说,遇到安全事故时,系统可以快速分析事故原因,给出应急救援方案和后续处理办法。  

(三)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  

虚拟现实(VR)和增强现实(AR)技术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。用VR技术能创建沉浸式的安全培训环境,让施工人员在虚拟场景里模拟各种危险作业的情况,这样能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。通过AR技术,可以在实际施工场景中添加虚拟信息,像安全提示、设备操作指南这些,给施工人员更直接、方便的安全指引。  

(四)与建筑信息模型(BIM)的深度融合  

建筑信息模型(BIM)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。未来,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智能系统会和BIM技术更紧密地结合。把现场实时的安全数据和BIM模型联系起来,能实现施工现场的三维可视化管理,更直观地显示安全风险和隐患。同时,利用BIM模型的数据分析功能,可以对安全管理方案进行模拟和优化,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。  

七、结论  

在建筑领域推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智能化,已经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通过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计算机视觉等智能技术的应用,能有效打破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原有局限,明显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运行效率和实施效果。不过要注意,在推进智能化的过程中,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,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优化管理机制。从未来看,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智能化发展主要会有集成化升级、智能决策支持加强、VR/AR技术深入应用、BIM融合更紧密这些趋势。建筑企业要积极推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智能化的实际应用,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的综合能力,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


參考文獻:

[1] 焦怡雪, 杨鹏, 王佳, 等. 智慧工地背景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及应用[J]. 施工技术(中英文), 2023, 52(13): 92 - 97.

[2] 李忠富, 王静. 基于物联网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系统研究[J].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, 2016, 33(3): 96 - 100.

[3] 董军, 吴涛, 胡振中, 等.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识别研究进展[J]. 施工技术(中英文), 2021, 50(14): 1 - 7.

[4] 韩豫, 张凌, 朱洲, 等. 基于BIM和GIS集成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[J].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, 2015, 32(4): 71 - 76.

[5] 周志鹏, 王广斌, 谭丹. 基于信息化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[J]. 工程管理学报, 2014, 28(6): 40 - 45.